企业社交

|

员工通道

|

防伪查询

|

电子采购平台

招标信息

63岁“网红校长”郑强被迫卸任后为何仍被网友们力挺?

发布日期:2024-02-05 14:58:17   来源:米乐体育官方网站入口 浏览次数:1

  郑强这一个名字无疑是在近几年教育界中最耀眼的存在,郑强以敢想敢说,敢说敢干的风格,赢得了无数网友的尊敬和喜爱。还因其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活跃发言,让他成为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“网红校长”。他的职业生涯也是一路高歌猛进,无论是在浙江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,还是在贵州大学担任校长,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和贡献。他的魄力和担当,也让他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佩服和热爱。2023年年底,63岁的郑强卸任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党委书记职务,结束了他的大学领导生涯。但他并没有退休,而是继续担任浙江大学的求是特聘教授,参加《最美茶艺师》的电视节目评审,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,还回到了他的故乡福建武夷山,为当地的人们讲述了他对竹材料的研究心得和成果。在演讲结束后,记者正常采访了郑强,他引用了一句武夷山的实景剧《印象大红袍》里的台词,“你为世俗放下了吗?你为名利放下了吗?你为金钱放下了吗?一杯清茶就放下了,我来了,我就放下了。”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不禁在想:郑强到底放下了什么?又拾起了什么呢?

  “什么科学无国界,好笑真是,那钱学森要回国都关了三年,你说无国界,我不想说了,我这个人挺简单,像一个农民,我就在想我该不该给你们上课,值不值得给你们上课,有什么用呢,我教了你们,浙大的学生不想出国吗,我的同学在美国有60多个,他们说“要不是中国人,我们都盼望打战。对于科学,当它为谁服务的时候有很深的民族烙印。”这是2010年,郑强在一次演讲中的话语,他说到这里,情绪激昂,手臂高举。郑强对祖国的感情,从未消退,他从始至终保持着那份十多年前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的青春热血。

  1978年,高考复原的第一年,郑强凭借自己的努力,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学系。在浙大求学的日子里,郑强常自嘲,“我其实不是很聪慧,只是长得像聪慧人”,他说他的成绩在全班六十个同学中,排不上前十名。正因为有这样的自我驱动力,郑强在毕业后仍旧没有停止学习,他继续攻读成都科技大学(现在的四川大学)高分子材料系的硕士学位,后来又在1992年被选为公费留学生,前往日本京都大学,参加中日合作的博士培养项目。

  Communications上,发表了他在水凝胶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
  “现在西部人才的流失对我们这些校长教授来讲,就像心里流血一样痛。那些好大学‘营养过剩’,而穷的大学严峻‘营养不良’。”郑强教授从浙江大学调任到贵州大学担任校长,亲眼目睹了两校之间的悬殊差距,他清楚自己没有退路,只能勇敢地走上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。他刚一上任,就不顾各方的反对,决定将学校中心区域的“参天古树”迁移到别处,然后对这片区域做全面的改造,让它成为贵大师生的心灵家园,每当阳光明媚的时候,这里的长凳都坐满了欢声笑语的人。在多次当地考验查证和调研后,郑强又制定了一个贵州大学的行动计划,计划建设一个新的校区。有一次,他在省里参加完会议,就追上了省委书记的车,把自己的计划书递给了他。结果,贵大获得了40亿元的专项建设经费,新的校区也被誉为“国内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”。

  郑强最不能忍耐的,就是学校里那种敷衍了事的氛围。“八年来,学校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考核,有些教授一年到头连一篇论文都懒得写,去监考的时候,主考老师就坐在讲台上刷手机,学生就坐在座位上翻答案。”郑强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,他把科研项目作为教授升职的必要条件,先后吸引了200多名博士加入学校,为贵州大学争取到了一个价值2000万的国家级材料领域的重点项目。在郑强离开贵州大学之前,贵州大学每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量已经从30-40项增加到了100项。作为一个酒文化的大省,“你不会希望,百年以后,一百零八好汉端的都是红酒杯。”郑强坚持“贵州大学要为贵州服务”,他创办了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、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、大数据与信息学院等与贵州的特色和进展相契合相和谐的学院。

  后来,他接受了山西的邀请,担任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党委书记,他从始至终坚持“太原理工姓山西”,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,亲自领导了一项针对文物修复的专用粘接剂的研发项目;他还开拓了矿山5G技术、矿山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,亲力亲为,研制出了能快速填补矿山空泛、防止坍塌的冲堵材料。他的心中不仅有贵大和太原理工,还有整个中西部的高校,“我们要为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声,向国家呼吁。”他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,多次在全国人大会上提交提案,“我们的祖国的重点高校大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,而中西部地区的十三个省份竟然一个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都没有。”2016年两会期间,他有幸见到了总理,他坚决果断地向总理求助。当年4月,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,在14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,各重点扶持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。这14个省份包括了贵州和山西。他听到这一条消息时,激荡得热泪盈眶。

  “其实,我还是有一点情怀在支撑,,我想为祖国的中西部教育贡献一份力量,不求名利功绩,只求问心无愧。”当谈到快要退休了,为什么情愿接受太原理工大学的邀请时,郑强用“情怀”来回答。他确实是一个有情之人,起初,他主动挑选去贵州大学,是因为他想还一个人情。那是抗日战争期间,浙江大学的师生历经困难,最后到了贵州遵义继续办学。“从那以后的七年里,贵州人民像亲人一样,收留了流离失所的浙大师生,这份恩情,我永远记得!”郑强说这话时,语气坚定而感慨。而且,对郑强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徐僖院士和冯新德院士,都曾经在贵州湄潭求学。郑强觉得,他应该为贵州做点事。郑强离开贵州的时候,贵州省给了他50万元的奖金,但他一分钱也没拿,把钱都捐给了贵州的贫困学生,作为奖学金。后来,他还在全国范畴内为贵州的孩子募集了1000万。郑强最真挚的爱,就是对学生的爱。“我所有的一切,都是为了学生,为了学生的未来,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,这是我的信念。”

  他的办公室大门总是对学生们敞开,无论他们有什么困难,他都会耐心地解答;他的校长信箱总是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和意见;学校的军乐团总是缺少设备,他宁愿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,也要给学生买最好的乐器。因此,学生们在他身边感受到了暖和和归属,也由衷地佩服和热爱他。他的每一次演讲都能连续四个小时,却能引起200多次的热烈掌声。他曾经说过,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永远奋斗在教育一线的人。“学术可以默默无闻,但教书育人,必须要声势浩大!”为了教育,他也决不会放弃发表自己的观点,就像他形容自己的愤青精神,“是敢于对错误的事物说不!就像做实验,不能容忍失误。”他也清楚,在公开场合说真话可能会带来的“风险”,但他早已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。“是非成败,听之任之,我只要履行好作为教育者和学者的责任和使命。”

  或许你对他的一些高调做法持有不同意见,但在当下的中国,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,但同时这样的做法又难以得到体制内的一般认同。当然,63岁的他也应该好好享受生活,不必再如此劳累,虽然中国需要更多像郑强这样的人,但即使没有郑强的声音,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步伐!社会要进展,国家要进步,就需要有多元的声音!这是我的观点,你们觉得呢?